新聞中心

解讀財政部令87號:“低價中標” 或將成為歷史

發布時間:2017/8/4 14:29:57 文章來源: 閱讀次數:667

近日,財政部印發的財政部令第87號《政府采購貨物和服務招標投標管理辦法》中第六十條提出,評標委員會認為投標人的報價明顯低于其他通過符合性審查投標人的報價,有可能影響產品質量或者不能誠信履約的,應當要求其在評標現場合理的時間內提供書面說明,必要時提交相關證明材料;投標人不能證明其報價合理性的,評標委員會應當將其作為無效投標處理。

目前,一些地方在招投標中存在的“低價中標”現象,導致在最低價中標的競爭中,呈現良者退出和劣者胡來的困局。這已經成為企業提升產品質量的突出障礙,亟待治理和規范。在電氣工程行業,最低價中標往往使工程商無利可圖甚至賠本吆喝,工程商的應對手段往往是采用劣質低價產品以滿足最低價中標要求。最終交付給業主的工程及設備存在極大的質量風險,進而引發經濟糾紛等社會問題。

 

就“低價中標”現象,人民日報曾幾度發文批評,產品既是企業的立身之本,也是經濟活動的基礎,只有一件件產品都有質量、一家家企業都以質量為目標,經濟發展才更有質量。


“在招投標中,低價就能中標,造成大家不比質量,只比價格低。”在不久前開展的全國人大常委會產品質量法執法檢查中,一些企業主抱怨,目前,一些地方在招投標中存在的“低價中標”現象,已經成為企業提升產品質量的突出障礙,亟待治理和規范。


一般情況下,按照市場規律,招投標中的投標價或中標價不得低于成本價。然而在現實中,部分招標單位在招標環節忽視質量要求,唯價格論,造成中標價低于甚至遠低于成本價。這些以低于成本價中標的企業,為獲取利潤,只能在原材料采購、生產制造等方面壓縮成本,以犧牲產品質量來彌補虧損,從而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現象。在執法檢查中,一家曾經獲得過“政府質量獎”的線纜企業直言:生產企業沒有利潤空間,被逼得偷工減料,突破底線。事實上,因低價中標導致產品質量不過關,甚至釀成安全事故的案例,并不鮮見。


“低價中標”現象之所以出現,和法律法規執行不嚴、監管機制不完善有一定關系,而從根源上講,是鼓勵優勝劣汰的競爭環境不足導致的。當有的企業每年拿出很多利潤來搞研發、創新,提升產品質量時,個別企業靠偷工減料、假冒仿制也能同臺競技,甚至競爭成功。長此以往,就沒有企業愿意花精力搞研發和創新。這不僅嚴重擾亂了市場經營秩序,對整個制造業也是一個打擊。解決之道,自然是進一步完善市場環境,讓企業拿產品質量說話,讓過得硬的產品叫得響、站得穩,從而為制造業大國打下產品質量的基礎。


令人慰藉的是,在今天的中國市場上,靠偷工減料甚至假冒偽劣來獲利,空間正日益逼仄。一方面,目前,隨著監管部門從標前、標中到標后的全流程監管,招標投標活動逐步規范化,通過低價中標進而謀求灰色利益的可能性被大大降低。相反,一些低價中標的企業經常由于利潤極低,造成交期延遲,且無法保證質量,讓招標方付出了更高的代價。在工程領域,有人將這一現象戲稱為“餓死同行、累死自己、坑死業主”。

 

另一方面,隨著中國制造業的整體轉型,在產品質量上不愿意投入的企業,生存也將愈發艱難。我們應該順應和把握好這一有利于提升產品質量的趨勢,使現行法律規定更具可操作性,維護優勝劣汰的市場規則,使守法企業一路綠燈、違法企業處處受阻,讓企業主動對產品負責、對消費者負責、對社會負責。


質量是企業的立身之本。我國產品質量法也規定,企業要承擔產品質量的主體責任。提升產品質量歸根到底要靠企業自身,只有一件件產品都有質量、一家家企業都以質量為目標,經濟發展才更有質量。當前,中國市場正在實現消費升級,產業結構正悄然發生變化,高端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等領域將成為產業投資的熱點。這些領域的競爭將更加激烈,對質量和品牌的要求會更高,只有堅持以質量為本,把質量問題上升到價值觀和現代企業理念的層面來認識,我們才可能后來居上,確立自身在國際競爭中的優勢。


附件:

相關文檔:


亚洲国产欧洲综合997久久|久久综合国产乱子伦精品免费|国产欧美日韩一区二区超碰|亚洲天堂网站